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苏墨 通讯员 肖媛龄
日前,“从‘被漠视者’到‘发光体’——《凤舞》新书分享会”在北京举办。《凤舞》作者程青,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、《当代》杂志主编徐晨亮,《青年文学》主编张菁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展开对谈,探讨这部“平凡女性史诗”中蕴含的生命韧性,与现场观众共同聆听这段关于边缘者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,见证文学如何为“被漠视者”赋予璀璨夺目的光芒。
《凤舞》讲述了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苏北地区的女孩凤舞横跨半个世纪的成长故事。凤舞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,是“我”童年时的玩伴与挚友。她在家中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弟弟。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下,弟弟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,姐姐们成为配角,而凤舞则受到了最大的漠视与轻慢。这个被家庭与社会边缘化的女孩,从读书识字到步入社会,从情窦初开到结束婚姻,始终承受着家人的嫌弃、外界的鄙夷。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压力与困扰,凤舞却依然像照顾父母与弟弟一样,把对世人的友情、爱情和亲情真挚抛洒,爱是她立足于世的支柱与力量。故事的最后,凤舞在福利院收养了一个残疾女孩,把自己的爱献给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。
命运多舛,几度错爱,却仍然对他人和世界充满善意和温情,这是凤舞的人生,也是一个平凡女性的人生底蕴和亮色。
程青在分享创作初衷时坦言,《凤舞》是其“写作时间最长、篇幅最大”的长篇小说,旨在呈现“一个女性如何从荒芜中生长出爱的力量”。她将人物命运紧贴时代:“这本书主人公都是有出生年月的,她的每一次成长,每一段情感波折,包括她如何走上职场,最后又如何走到生命更加开阔的境地,都是紧贴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的。新闻还在发生,文学其实是同时开始的。”
胡晓舟对此表示赞同:“我们和书中的人物同为芸芸众生,我们的命运和思想感情始终是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。我们在大时代中生活,中国的发展也反映在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。”她认为,《凤舞》细致而贴切地描摹出不同人物的命运以及时代、社会给他们的投射,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“《凤舞》从童年懵懂写到中年沧桑。写人生的荒唐、错乱、混沌,也写友谊的纯真、亲情的繁芜、爱情的一唱三叹。程青的写作把生活立体化了,把主人公凤舞以及与之相熟的亲人同学同事以及‘我’的情感纠葛、爱的复杂用‘万花筒’的方式呈现,让读者看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,在震撼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沉思:生活是这样吗?生活就是这样。作家笔力深厚,娓娓细琢,让我想起意大利作家埃莱娜·费兰特的《我的天才女友》。凤舞就是中国的莉拉。”徐晨亮引用《当代》读者周平的评论,精准点出了小说的魅力。同时,他认为,《凤舞》的独特之处在于“从非典型人物入手,写出时代与个人的复杂关系”。凤舞既“深不可测”又“清澈透明”的性格,正是时代挤压与人性韧性交织的产物。
张菁认为,《凤舞》的魅力来源之一,是它带给读者的“融合”的体验感,通过那些隐藏在书中的生活细节,人物关系,字里行间的爱、理解与体恤,唤醒我们的精神记忆。“在《凤舞》中,我们可以读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一个一个人的世界,一个一个人的生活。我们更能看到一代一代人的生活,看到一个个女性跟身边世界相对撞的时候如何自处,如何自洽,如何看待、辨认和寻找自己,以及如何让自己真正地立起来。”
程青说:“作为一名写作者,我想写一本书,让别人通过我的书看到在别处看不到的东西。”
专业配资门户,富腾优配,苏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