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末
仅仅对华示好了几天,特朗普就又忍不住加大了对华围剿力度,这边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刚下禁令,不到24小时,中国工程师就遭到了微软的除名。
7月18日,赫格塞思公开宣布,将启动一项为期14天的审查,确保中国工程师没有参与美国国防部任何云服务项目的工作。
禁令颁布的当天,微软就火上浇油般的快速响应号召,公开宣布停用中国工程师。
那么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美国禁止中国工程师碰五角大楼的相关系统,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?
一纸禁令,中国工程师竟成了“嫌疑人”
事情还要从美防长的一条社交动态开始,赫格塞斯大笔一挥,宣布启动为期两周的审查,目标明确:确保国防部的云服务项目里,不能有一个中国工程师的影子。
他的原话更狠,说在数字威胁无孔不入的今天,让中国技术人员参与进来是“不可接受的”。
话里话外,等于直接给所有在美工作的中国工程师,预先扣上了“安全风险”和“潜在间谍”两顶大帽子。
这操作有多荒唐?圈内人都清楚,能接触到美国国防承包商核心业务的中国雇员本就凤毛麟角。
更别提在森严的公司制度和技术壁垒下,一个普通工程师想窃取敏感信息,难度堪比登天。
但在美国人的眼中逻辑不重要,姿态才重要,禁令发出不到24小时,微软便光速响应,立刻宣布停止安排中国籍工程师支持美军项目。
微软这一套“严密措施、规避风险”的公关说辞,简直是把顺从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牌桌上,不止一张技术牌
你以为美国的这一举措只是为了针对几个程序员?那就太天真了。
几乎就在国防部动手的同时,美国商务部也掀了桌子,毫无征兆地,对中国的石墨产品加征93.5%的关税,算上之前的税率,总额已经飙到骇人的160%。
要知道就在不久前,特朗普还在对华释放缓和信号,甚至美国高官的访华计划都提上了日程。
而如今这番闪电般的“变脸”,一边拿高科技人才开刀,一边对基础工业原材料下死手,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令双方之间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摩擦,而是清晰的战略升级。
那么,特朗普政府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?
国家安全,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
当看到美国开始反复使用“国家安全”这个词时,就要小心了,因为它正在变成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“万能筐”。
今天装丹麦的格陵兰岛,明天装中国的TikTok,现在轮到了普通的中国工程师和不起眼的石墨。
这背后是美国决策层深不见底的焦虑,对内,政客支持率告急,急需塑造一个外部敌人,来转移内部矛盾,为自己的政治形象“充电”。
而炒作所谓的“中国威胁论”,把对华强硬变成一种“政治正确”,是成本最低、见效最快的套路。
在这种氛围下,谁敢站出来为中国说句公道话,谁就可能被贴上“不爱国”的标签。
对外,则是对霸权衰落的本能恐惧,眼看中国在资源、能源、技术等领域追赶得越来越快,美国那套“技术卡脖座”的传统优势正在松动。
所以美国审查中国工程师,本质上不是真的怕几行代码泄密,而是怕自己科技霸权的堤坝被冲开一个口子,这是一种试图维持绝对领先地位的防御性攻击。
挥向别人的刀,也会割伤自己的手
不过,特朗普政府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玩法,伤害性极大,侮辱性也极强。
最直接的后果,是中美关系的信任基础被彻底挖空。
谈判桌上,最怕的就是对方言而无信,当一方的出牌毫无章法,全凭心情,另一方自然会怀疑你坐下来谈的诚意。
这意味着,美国未来如果还想在某些议题上获得中国的合作,恐怕要付出比以往高得多的代价。
更深远的影响,则是美国自身信誉的崩塌,你今天能以国籍为由,把一个勤勤恳恳的工程师打成“潜在间谍”,明天就能用同样的借口,撕毁任何一份商业合同。
这一切,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本都将看在眼里,一个曾经标榜“开放、自由、契约精神”的国家,如今却为了狭隘的政治算计,随意牺牲企业利益和个人权利。
这块金字招牌一旦被砸碎,再想粘起来就难了。
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,终究源于它的开放和吸引力,而不是壁垒和猜忌。
从限制留学生签证,到排挤中国企业,再到如今审查普通工程师,美国正一步步把“国家安全”的定义无限扩大化,试图用一堵高墙把中国隔绝在外。
可历史早已证明,没有哪堵墙能真正困住一个谋求发展的国家,相反,当一个国家痴迷于用围墙来定义安全时,它最先围困的,往往是自己的未来。
专业配资门户,富腾优配,苏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